
张君,1962年生,山东聊城人,口腔医(学)院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省级最美十佳医生”,山东大学“十佳青年教师”。从医执教40年,指导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88人,获省优秀毕业生、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几十人次。发表学术论著227篇,SCI收录近50篇,EI收录5篇,MEDLINE收录50余篇,其它核心期刊40余篇。参编专业著作3部。作为第一负责人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4项,获省部级和厅局级科技奖励1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张君教授事迹介绍
躬耕杏林四十载,张君教授既是临床技术的传承者,手把手雕琢医学新星;亦是科研高峰的攀登者,数百论著镌刻学术赤诚。在诊室与实验室之间,他以师者大爱织就师生情谊,用创新成果照亮学科前路。医道与师道的交融,成就了一位学子心中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一、匠心传薪,仁心育李
作为博士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上,张君教授始终倾尽全力,悉心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临床实践中,总能看到他弓着背、手把手教导学生畸形矫正实操的身影。畸形矫正虽繁,但每一个细节都是畸形矫正成功的关键,张君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每一个细节的把握、每一个步骤的延续,都藏着他对学生成才的殷切期盼。遇到复杂病例时,他就与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对疑难杂症层层剖析,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
“我爱我的学生们,他们的明天是我的今天,是医学‘薪火相传’的未来”,这是张君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教学相长,师生情谊弥足珍贵。在他眼里,培养医术重要,塑造学生的医德人品更是重中之重。他在日复一日的接诊中,以一言一行教会学生如何与患者悉心沟通、用心共情。
3年前,一名学生在路上扭伤脚踝,张教授得知消息后马上从家中返回,联系安排住院和手术医生,2个小时内就让学生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出院后,又及时联系学校宿舍管理科,在领导和老师关心下,合理安排了一楼的宿舍;请团队中师姐师妹24小时照看该生饮食起居,使伤者得到了快速康复。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学生们都默默记在心里。在毕业会上,学生难掩激动,声音哽咽:“能成为张老师的学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我们早就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从张老师带第一批学生起,这种互相关心、彼此成就的师生情,就如同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温暖地传递着。
二、精研齿艺,德润人心
诊室的方寸天地间,张教授以党员医者的身份躬身践行医者使命。面对焦虑的患者及家属,他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经济实用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更以扎实的医术化解疾病疑难。身为一名从医四十载的医者,他始终以行动诠释“敬佑生命”的医者精神。他常对学生说:“医术是根,医德是魂。”在诊椅上,张君教授调整正畸弓丝时,总是反复比对弧度,为0.1毫米的偏差也要重新弯制,只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19年,张君教授积极参加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行”活动,深入革命老区延安送医送教。白天,他在临床诊室为患者诊治,从儿童错��预防到复杂畸形矫正,尽心竭力;夜晚和节假日,他为当地医生讲授正畸专业理论及治疗技术,细心讲授知识要点,手把手示范操作难点。一个月的时间里,医术和学识得到了中华口腔医学会以及当地医疗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和称赞,最后获得了“极优秀”的评价。
三、科研筑梦,勇攀高峰
张君教授始终以严谨治学和务实创新引领科研团队前行。在实验室中,他不仅专注于攻克学科难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实验设计到数据验证,他全程参与指导,从文章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到框架逻辑,他逐一批注。学生感慨道:“张老师修改论文时连参考文献格式都亲自核对,这种严谨让我们明白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助力团队在口腔医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四、杏林泰斗,术业精研
张君教授从医执教40年,始终工作在医、教、研一线,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医生为诊治疾患,教师为培养学生,科研为创新发展”的信念,在努力前行。
在科研方面,目前张君教授及团队已发表学术论著227篇,参编专业著作3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4项。张君教授历任中华口腔正畸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口腔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整协牙颌颜面医疗美容分会常务理事,健康中国研究中心口腔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以医者仁心润泽患者,以师者匠心雕琢后学,以学者赤诚点亮科研星火,从延安老区的义诊足迹到学术高地的累累硕果,张君教授始终步履坚定,让医道薪火生生不息,让师者风骨代代相承!